期刊封面

计量学报怎样写毕业论文(文献计量学论文怎么(8)
▲在古代文学的宝库中我们经常看到男性被“淘空”这样的说法
然而以讹传讹的“被掏空”,反而更能准确概括“葛优躺”们的感受:他们的疲惫不是来自纵欲,而是一股不可抗拒、强行入侵的外在力量,把自己的精力掏走了。
这种本来略污的感受,为什么会在年轻一代中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
要么我们相信这一代人普遍得了懒癌,要么就一定有一种解释:世界发生了某种微妙的变化。
工作时间真的比以前更长了吗?现代年轻人的工作时间比父母一辈更长吗?
对人来说可能确实如此。
出生于1970年代之后的城市年轻人,他们的工作时间确实超过了他们计划经济时代朝九晚五的父母。但是在过去十年间,人的平均工作时间并没有明显的延长。
我们找到了一份2003年到2011年的人平均每周工作小时数的调查表↓
可以看到 ,从2003年到2011年,人的平均工作时间变化都不算大。而2015年世界经合组织公布的调查中,人的平均年劳动时间是2000-2200小时。我们按2200小时算,也就是每周42小时左右。
这个工作强度虽然远超那些遍地懒鬼的发达国家,比如人平均每周只工作33小时的美国,人均每周只工作26小时的德国,但也可以看出,人的平均劳动时间相比十多年前并没有大幅增加。当然,考虑到不同统计方法的偏差 ,说有明显减少有可能会被围观群众扔鸡蛋。
好了,既然这样,那么长辈们可以理直气壮骂这一代年轻人不行,让他们复习“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了?
显然并非如此。
为什么手机会让你的压力更大这一代人更容易感觉“被掏空”是有深刻而复杂的原因的。
现代年轻人更容易感觉“身体被掏空”,首先可能要归罪于你的手机、电脑和的WI-FI。
它们前所未有地改造了人们对时间的感受,也让工作对你的控制变本加厉。
信息时代彻底打破了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的隔离墙。虽然在工业社会,人类已经把时间精确到小时、分钟和秒,以便每个工人都成为精确的机械运转的一环。不过,工作时间和非工作时间,也因此截然区分开来。
想想你的父母那一代,他们下班之后,几乎可以完全脱离自己的工作角色,投入鸡毛蒜皮油盐酱醋的生活中去。
▲自从有了手机和互联网 ,这种说下班就下班的好日子结束了
然后70、80和90后一代人,迎来了移动互联网。工作日和休息日的概念被随时可以工作的“便利”彻底摧毁了。既然技术的进步让你可以随时随地掏出手机修改PPT、打开电脑参加策划会或改bug,那么无论是你的老板,还是你的甲方,都没有任何理由不这么做。
所以,虽然你的正式工作时间并没有延长,但工作对你的控制却大大加深了。
想一想你上一次安心关掉手机睡觉是什么时候?
手机工作还会让你变成一个脑残但是你的老板和甲方并不满足于仅仅侵占你去看夕阳、喝茶、逛街、和或右手亲密接触的时间 ,他们还在通过手机把你变成一个脑残。
手机和互联网对你的压榨不仅仅是侵占时间,而且是把你的大部分工作状态变成频繁切换任务和多任务处理。
当你准备集中精力处理完一件事的时候,你会不断被手机中收到的新的指令、询问,乃至工作群里和你并非密切相关的讨论所干扰,不断放下手中的工作去应付这些任务碎片,以致疲惫不堪。
看起来只是一条搬砖狗的日常?如果你因此向领导抱怨,那么你的领导可能会想起旧日本海军打新兵屁股的棍子,官方名称是“精神注入棒”。
但是科学就是科学。当年旧日本海军不信,认为靠精神注入可以战胜客观规律,结果被美国人打得死到不能再死。
这里的客观规律在于:在科技发展到能给大脑加内存条之前,人的大脑天生并不擅长处理多任务。当你不断在碎片任务中切换时,每一次切换,都会让你大脑中应激激素皮质醇等分泌量增加,致使大脑过度受到刺激,飞快消耗掉维持大脑正常运转的燃料。
相信你会对这种体验非常熟悉:当你回复完一条领导指令,回到刚刚的工作中时,你的脑海里还会不自觉地想着领导刚刚说的话,以及自己的回复是不是漏掉了什么。这个时候如果手机再响一下,你可能会瞬间抓狂想掀桌。
是的,这就是在任务切换时,大脑将两个任务在有限的时间和通道中,你的效率和认知能力都因此降低了。
再加可能还会时不时刷一下朋友圈和微博,你疲劳的速度和程度,都超过了你只专注于一件事的时候。同样的工作时间,你的大脑受到的摧残,远远超过了你的父母一代。长此以往,思维错乱指日可待,一颗脑残界的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文章来源:《计量学报》 网址: http://www.jlxbzz.cn/zonghexinwen/2022/1212/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