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计量学报怎样写毕业论文(文献计量学论文怎么(9)
这也是这一代年轻人更容易感觉“身体被掏空”的重要原因,我们的大脑在工作中受到的刺激已经完全不同了,并不是我们更懒更娇气更喜欢吐槽。
好吧,更喜欢吐槽是没错。
你离被掏空还有多远?说了半天“被掏空”,它到底有没有一个高大上的、学术范儿的名字?我们总不能让每个年轻而疲惫的搬砖狗再降格成北京烤鸭半成品。
有。科学家们把这种工作中越积越多的“被掏空”感,称之为工作倦怠或职业倦怠。
顾名思义,就是说某些人的“葛优瘫”已经达到了极高水准因而获得国家职业认证——当然这句是瞎扯。一个在学术界最广为引用的定义是这样的:
“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Maslach & Jackson 1986)
看不明白没关系。如果你一上班就感觉累、跟工作伙伴冷漠疏远、并且经常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一坨shit……那你就差不多就可以确诊了。
它是怎么发生的呢?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无声的。
“工作倦怠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开始时毫无警报,在个体没有觉察到的情况下发展,一旦达到某个特殊的临界点,个体突然感觉到耗竭,并且不能把这种破坏性的体验与任何特殊的应激事件联系起来。”(Etzion 1987)
就是说,在你的工作、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对你的身心造成刺激,被称之为“应激源”。显然,前面我们所说的手机带来的变化,会让这些应激源更加密集。
这些应激源可以是非常微小的事情,被称为“应激细砾”。虽然单个砂砾本身非常渺小,但是日积月累、前赴后继、无穷无尽,直到你被压垮,你还无法把自己的痛苦具体归罪为某件事。
于是你会特别想逃离工作,逃离北上广。一到长假,就像脱缰的野狗一样,一路奔向人烟稀少的云南、拉萨、尼泊尔,洗涤灵魂。
效果怎么样?好消息是,1970年代的美国科学家就做过相关研究,发现这种方法对职业倦怠确有立竿见影的疗效;坏消息是,疗效并不持久。一般回归工作三个星期,就继续被掏空了,而且你还变得很穷,得很穷,很穷,穷……
毕竟,只有少数丑小鸭能变成白天鹅,而大部分丑小鸭难免走向全聚德。
下面有一个测试题,让你看看自己离挂炉还有多远:
《掏空指数自测表v1.2》打分为从来没有出现;1为一年中出现几次;2为一个月出现一次或更少;3为一个月出现几次.;4为一周一次;5为一周几次;6为每天都出现。总分越高,被掏空的程度越深。超过100分,基本就。
一、情感衰竭
1.我非常疲倦
2.一天的工作结束,我感觉到疲惫之极
3.我常常感觉到精疲力尽
4.我的工作太辛苦了
5.我担心工作会影响我的情绪
6.最近一段时间,我有点抑郁
7.我难以从工作中获得价值感
二、人格解体
1.我经常责备我的工作对象
2.我经常拒绝工作对象的要求
3.我不关心工作对象的内心感受
4.我抱着玩世不恭的态度工作
5.我的工作对象经常抱怨我
6.我对工作对象和对无生命物体的态度没差别
7.工作中与人打交道让我非常沮丧
三、成就感降低
1.我不能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
2.我无法通过自己的工作有效影响他人
3.我不能创造轻松活泼的工作气氛
4.解决了工作问题后,我一点也不兴奋
5.我没有完成什么有意义的工作
6.我无法有效处理工作对象的情感问题
7.我无法有效解决工作对象的问题
你可以在评论中回复你的测试总分,看看你是不是比其他人掏得更空。
参考资料:
《三种职业人群工作倦怠的比较研究:基于整合的视角 》李永鑫,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工作倦怠评价标准的初步探讨》李永鑫、李艺敏,《心理科学》,2006 , 29 ( 1 ) :148-150
《中日 “过劳”问题研究发展历程及特点比较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结果 》杨河清、王 欣 ,《人口与经济》2016年第2期
《我国过劳问题严重,亟需加强研究》杨河清 ,《人口与经济》2014 年第 3 期
《工作倦怠的因素分析与研究发展述评 》裴利芳、王燕妮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年9月 第24卷第3期
《24/7》, [美]乔纳森·克拉里,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2015-9
关注是最好的支持,拉到顶部关注视知TV视知TV(公众号ID:shizhimedia),知识解释类短视频“一哥”,致力于打破信息高墙,将深奥、枯燥、晦涩的知识用专业、精准、有趣的形式“翻译”出来,形式不限于视频、漫画和图文。目前旗下有百科、汽车、财经、健康、电影、男装、宠物和二次元八大垂直领域。我们的口号是,知识看得见。文章来源:《计量学报》 网址: http://www.jlxbzz.cn/zonghexinwen/2022/1212/828.html